育得金种唱丰收
―――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王辉教授
王辉教授在即将成熟的小麦田里调查研究
王辉教授在即将成熟的小麦田里调查研究
伴随着“西农979”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湖北、山东等省150多个县区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播种与收获,永利官网王辉教授的名字也走进了黄淮麦区千千万万个麦农的心中。
从2亩试验地到千万亩生产田,这一走,王辉教授的小麦人生,整整走了40年。
我国历史上,黄淮麦区前六次大的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永利官网专家促成了其中的四次。其中有开创了新中国小麦育种历史、培育出“碧蚂1号”小麦良种、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赵洪璋院士,还有后来培育出“小偃6号”、在黄淮麦区推广超过亿亩、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受到胡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李振声院士等。这些育种科学界的光辉典范,以及他们所体现出的“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杨凌精神,也在他们的传人之――王辉教授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印证。
由种到收,从秋到夏,由室内到室外,从关中到黄淮,40年,岁月无情地将王辉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小伙儿蜕变为年近古稀的关中老汉,却也在他的人生岁月里积淀下8个小麦品种和正在加速推广的单个小麦品种“西农979”种植已超四千万亩的辉煌纪录。
“西农979”的优异特性,在今年年初抵御严寒灾害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它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特质,成为小麦良种中的良种,表现十分抢眼,年种植600余万亩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全国年实际种植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跻身于全国十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
伴随着秋播夏收的岁月轮回,作为全国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的王辉,也将一个大写的人生形象,一个科教工作者的典范形象,印在我国黄淮麦区的土地上,唱响着小麦良种的胜利之歌!
耕耘:从两亩试验地到千万亩生产田
五月初的阳光还不算太耀眼,麦田里的小麦已纷纷扬花,此时正是育种工作最为忙碌的时节。
每年的这个时节,王辉都会准时地出现在他的试验田里。
今年67岁的王辉,像往年一样,头戴一顶草帽,裤腿上沾满白白的花粉,在试验田里熟练地做着杂交工作。就在他弯腰准备去除田间的一个杂株时,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麦田里。同他一起劳作的年轻同事吓了一大跳,扶他起来就要送医院,结果他醒来连说没事,抽了两支烟,歇了一会儿,又继续干活。
这已不是王辉第一次晕倒。原本血糖偏高的他,2009年早春在陕西省扶风县原种繁殖基地查看小麦越冬后的长势时,因为长时间蹲在地上,就已晕倒过一次。可他愣是当没事人一样,该干啥继续干啥。
一直与工作为伴,把育种当做乐趣的王辉,最怕的就是让他闲着。晕倒田间的事,他反复叮嘱同事,不能让老伴知道,怕阻挠他继续工作。
由于经年累月的大田劳作和东奔西跑,王辉皮肤黝黑,身材粗壮,虽为教授,却没有教授的书卷气,反而更接近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老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农科院的”,这个被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真实写照的民谣,用在王辉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可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老农”,在小麦育种界,在农民眼中,有很大的名气――他培育了许多优质小麦品种,有蓬勃成长的团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熟悉并了解王辉的人都知道,今天的这一切是他在岁月的洗礼中,怀揣一个痴情的梦想,从一个“光杆司令”真刀实枪打拼下来的。
1943年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在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辉的心里,“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影响并支撑了王辉的一生。
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王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yl6809永利官网农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1968年,王辉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去部队锻炼,后来分配到眉县农场。1973年回校,很幸运地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赵洪璋的指导下,热爱育种的王辉很快就钻了进去,成为赵老师手下三大得力干将之一。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教研相辅,配合教学实习和农业生产工作,他一个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教学标本区的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
开始育种时,王辉没经费、没设备、没人手,整个一“光杆司令”。好在有两亩学生试验田,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又比较少。他常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抠点钱出来买些试验用品,设备通常从家里顺手牵羊,或从亲戚那儿“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倒也运转得开,人手呢,常常是老婆、孩子、亲戚。就这样,王辉铺开了“战场”。
从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十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七月份的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八月份的试验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这一整套活路干下来,对他这个“光杆司令”来说,得流多少汗、吃多少苦?难度又有多大?
对一个农民来说,种两亩小麦,秋播夏收,虽然忙碌劳累,但还有个农闲休息时间。可王辉,他的工作强度和辛苦程度远比农民要大得多,育种过程中不管什么轻重、难易的各种农活、事务,他都一身扛。
早出晚归是王辉工作的常态。常常早上天刚亮,王辉就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家。在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抢时间,王辉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时出门时就自备干粮,随身带上。工作的忙碌,使王辉由最初的顾不上吃早饭养成了现在不吃早饭的习惯。
收获季节,晾晒麦种很麻烦,数千份育种材料、数十个新选系和多个新品系,晒成许多个小摊摊,千万不能混杂了,否则,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每年的这个高温时节,师生们总是会看到王辉拿个凉草席,睡在晒麦场上,亲自守护着自己辛苦一年的宝贝,不容出半点差错。
有一次,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女儿来热心帮忙,不小心把几个品系的种子混在一起,王辉心痛极了,狠狠地把女儿骂了一通:“你做事咋这么不认真?这一年的心血白费了!”骂完仍不解气的王辉,不顾女儿委屈、伤心,把女儿赶回了家。
每年的“五一”“十一”,王辉都是在大田的忙碌中度过的。“五一”做杂交,“十一”播种。即使是寒暑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也没享受过。当别的老师享受暑假的时候,王辉正在他的实验室里考种、做实验,寒假的时候,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关中麦区。
把育种工作永远摆在第一位的王辉,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小麦。尽管老家离学校仅两三公里路,但他也很少照管家人。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想念儿子了,拄个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学校来看他,妻子和四个女儿总是在他工作的地方一边帮他干活,一边享受天伦。
和王辉结婚四十年的马桂霞,给王辉打了一辈子的下手,什么“扬花”“授粉”“杂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数”等等小麦育种上的专业术语,在这个初中数学老师的口中却是如数家珍。“他好我们全家都好。”由最初觉得王辉一个人没日没夜干太辛苦而拉上全家帮忙干,到在“白干”中成为王辉最得力和最主要帮手的马老师,却从没享受过和老公散一次步的浪漫。
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都在小麦周而复始的生长周期中度过的四个女儿,对父亲王辉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可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都得到了父亲最精心的照顾,她们却没有得到。
在老婆眼里,整天下地不按时吃喝的王辉是头“骆驼”,在女儿们的心中,父亲对小麦育种就是“一根筋”,在学生的眼中,王老师从骨子里都对小麦育种充满“痴情”和“执着”。
所有在常人眼中的艰难困苦,在王辉这里都被视为最正常不过。对自己的艰难和不易,他总是淡淡的一句:“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嘛。”淡淡的语气,平实的话语,淡定的神态,一如其人,低调,朴实,坚韧。
痴迷育种的王辉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难,反而乐在其中。“选出品种,干出名堂”,扎扎实实的目标,兢兢业业的工作,朴朴实实的作风,严严谨谨的态度,伴随和支撑着王辉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
在失败中总结,在艰难中前行的王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
此后,王辉“芝麻开花节节高”,“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9871”“西农9872”等一个个小麦品种相继诞生。他培育的这些小麦品种,还因为品种均具有早熟、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而争相种植,并频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据不完全统计,“84G6”种植面积为500多万亩,“1376”为900多万亩,“2611”为800多万亩,“2208”为600多万亩,而正在加速推广的“西农979”已达四千多万亩。
这些骄人的数字,既是对王辉痴迷育种的回报和肯定,也是王辉圆梦和奉献社会的具体体现。
普通的常规育种,能出这么多成果,实属不易。因为常规育种,顺利的话出一个品咱也得8年。而王辉,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审定了8个品种,今年还有新品种待审,他在精神上、体力上、物质上的付出得超出常人多少啊。
收获:黄淮麦区良种的丰收歌唱
从选育到审定,从品种到良种,从科研到生产,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育出一个好品种本来就很难,更难的是如何把一个好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1991年第一个品种“84G6”诞生后,王辉背起了自己的种子,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到渭南,找当地的种子站、种子公司介绍自己的麦种。
1995年夏末,天气依然炎热。关中平原西北地区某农业大县县城,县政府农业局门口,一个脸色黝黑、神情疲惫的人不断地向四周张望,在经过一个上午焦急辛苦的等待后,终于在下午刚上班时见到了该县农业局局长,然而见面后得到的答复更是让这位等待者希望完全破灭。“不合作、不接受。”这样的字眼深深刺痛了这位守望者的心灵!这个大门口的守望者,就是王辉教授。
大奖一获,束之高阁。许多科研成果研究出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一直以来是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难题之一。在农科领域,即所谓科技成果到农户手中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科研机关和广大农民。
2004年,永利官网在对美国大学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比较分析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财政部设立专项给予支持。
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学校在省内外建立了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59个、专家大院24个,科技示范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趋凸显,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90多亿元。
大学推广新模式的出台,让王辉感觉到自己的事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有学校的坚强后盾,良种推广对他来说不再是难题。王辉铺开了心中的事业版图:让优质、高产、早熟、多抗、广适的小麦品种,走出关中,走出陕西,挺进中原,覆盖黄淮,在小麦主产区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选育出适宜这一地区的单产水平高、品质优的品种,就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西农979”,1987年开始组合配置,1997年完成组合配置,2005年经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通过国审。而这一小麦品种也无可争议地成为王辉拓展他良种事业版图的首选品种。
通过考察,王辉决定将“西农979”陕西区域种子生产经营权授予杨凌示范区入区企业――杨凌新西北种业有限公司。而这一决定也使得王辉成为永利官网作物良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第一人。
杨凌新西北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敏生告诉记者,对于这个合作他开始也犹豫过,是王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打动了他。一次全省小麦观摩会后,郑敏生想找王辉问些事,一问才知开完会王辉回杨凌了,郑敏生立即追到杨凌,最后在试验地里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王辉。郑敏生不忍心打扰工作中的他,从下午6点等到天擦黑的晚上8点多。当王辉忙完走回办公室上楼时,疲劳不堪的他一手扶着楼梯扶手,一手按着膝盖,缓缓走上办公二楼。郑敏生说他当时看着都想掉泪,哪有这样干活不要命的人呀?这样的专家育出的品种值得信赖。
已跟王辉搞育种十几年的李学军的话也许多少能反映出王辉对育种的痴迷:“王老师确实很辛苦,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他总是埋头苦干,节假日、星期天都在办公室或试验田,要找他,在这些地方绝对找得着。”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王辉的黑脸庞透出不好意思来:“搞育种的,有几个不是这样啊,没啥没啥……”朴实的话语,朴素的情怀,一如其本人。
良种一旦被推广,就会用它那无可争辩的辉煌唱响丰收之歌。
2007年,杨凌新西北种业公司在陕西兴平来祁寨村帮助村民示范种植的近千亩“西农979”被陕西西瑞面粉集团全部收购,拉开了陕西首个优质小麦品种产业化的大幕,售价高于市场普通小麦5%的价格,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一位梁姓村民数着卖麦得到的2037元,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种了大半辈子小麦,今天着实卖了个好价钱……”
在学校的支持下,“育种专家+种业集团”的推广模式,让良种真正进入了市场,走入了生产领域。此后,陕西其他小麦品种也纷纷仿效这一模式,走出了关中,走入了黄淮。
具有抗病、抗寒、抗倒、早熟、优质强筋高产的“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不仅结束了陕西面粉加工企业完全依赖外省调进优质强筋小麦的历史,使陕西省“西农979”订单农业真正优质优价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开创了小麦良种推广的崭新模式。
墙内开花不只红在了墙内,“西农979”在墙外一样红和香。
毗邻陕西的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位于河南郑州的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2004年在陕西观摩小麦的时候,一下就瞅上了王辉教授的“这枝红花”,成为省外代理商。在该企业的推动下,2005年,“西农979”落户素有“中原粮仓”之美誉的河南驻马店,迅速进入生产领域。
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52万亩,平均亩产910斤。2007年全市种植面积105万亩,平均亩产高达1035斤,实现了百万亩以上优质强筋小麦平均单产过千斤的历史性突破,较当年全市平均亩产高出193斤。2008年全市种植面积220多万亩,上升为全市第2大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280多万亩,成为全市第一大品种。2005年以来,该市累计种植“西农979”面积660万亩以上,增收小麦7亿斤以上,按每斤0.9元计,折合人民币6.3亿元以上。
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有3200口人,平均每人一亩多地,从2006年开始种植“西农979”,亩产一直稳定在1000斤以上,平均每年增收6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纪平说:“以前种别的品种亩产也就800多斤,我们现在就认王老师的‘西农979’。”
直接增产增效的同时,以“西农979”为代表的优质小麦的大面积种植,还强力推动了驻马店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粮食精深加工项目纷纷落户驻马店,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康师傅”方便面便采用“西农979”作为面粉首选。
说起“西农979”,不光农民说好,就是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驻马店市农科所张自亮研究员也忍不住称赞:“这个品种将很多看似难以协调的优良特性集于一身,实现了半冬耐寒及早熟相结合,高产稳产与优质强筋相结合,多抗与广适相结合,外观商品性良好与内在品质优秀稳定相结合,是一个优势突出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今年全国气候异常,河南这个小麦种植大省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天气,并出现了赤霉病,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然而面对低温、赤霉病等的威胁,“西农979”表现出了其突出的抗性,小麦依然取得了大丰收,有些地区亩产甚至达1200斤。河南很多种植“西农979”的麦区农民高兴地称它为“冻不死的979!”
“西农979”的优势表现,使其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实际种植面积累计已超过四千万亩,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麦区,仅河南省年推广种植面积就超过600万亩。
面对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王辉感到很欣慰,他觉得自己这个农民的后代从当初简单的学农、不饿肚皮的朴素愿望,从而走上一辈子搞小麦育种的道路,不就是想搞出一批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让其发挥应有的生产作用吗?“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也许这个品种还在推广的路上。”王辉打心眼里认为,自己的那点成绩是在学校创新农业推广模式这个大背景下做出来的。
搞了一辈子小麦育种,出了这么多成果,快步入古稀之年了,该满足了吧,该停下了吧。可王辉,还没能卸下肩上的担子,“育种团队还需再扶持,‘979’的潜力还有空间,新的育种设想还未实现,身体也允许,再干干吧。”
黄淮麦区,依然活跃着这么一个热爱育种事业的身影。太阳依旧每天东升西落,王辉教授的小麦人生也还在继续,杨凌科教工作者的育种传奇还在延续!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yl6809永利(中国)官方网站 - BinG百科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